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看《洛丽塔》中的人物心理_开题报告
文档分类: 免费论文 编辑:英语论文网 上传时间:2019-03-21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他在1955年所写的《洛丽塔》,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并且获得极大荣誉的一部小说。自《洛丽塔》问世以来,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复杂的主题思想,引发了大量争议。

纵观对此小说的评论,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对其作了一定深度的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国外关于纳博科夫和《洛丽塔》的研究,不仅起步较早,而且研究内容全面,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早期伦理学批评将《洛丽塔》定义为色情小说,其他学者从艺术手法出发,认为它是不道德小说。还有一些评论家发掘了亨伯特和洛丽塔人性回归的一面,赞扬了小说的人文主义性。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解读亨伯特精神状态的研究方法也并不少见。除此之外,语言风格、写作技巧、叙事技巧都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相比之下,我国研究开始得较晚,并且较为散乱,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主题研究,内容与情节的特殊性引发了学者们对其道德内涵的研究,小说主题一直备受瞩目;(二)艺术手法分析,纳博科夫在小说中显露出来的高超叙事技巧也引发了大量关注,包括“戏仿”手法、语词巧合等方面;(三)对文本的“后现代性”讨论,学界引用了后现代理论阐析文本,并从语言、结构等方面分析后现代性。总的来说,国内关于《洛丽塔》的研究仍存在很多问题,虽然相关研究资料多,但重复性强,创新较少,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个具有精神分析原型特征的典型。因为文中有大量对亨伯特无意识领域和内心世界的描述,这都与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相匹配。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对《洛丽塔》进行解读,尤其是对男主角亨伯特进行精神分析,着重分析其变化的精神活动及其多重欲望。通过对男主人公亨伯特的人格分析,和性本能理论以及人格分析理论分析亨伯特在情感历程中的心理以及人格变化,揭露“本我”,“自我”和“超我”失衡带来的悲剧。

本文的研究意义是通过对纳博科夫《洛丽塔》的精神分析学解读,使读者深入了解主人公表层行为下的深层动机,并对其他文学作品在精神分析法方面有借鉴作用。同时亨伯特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失衡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其悲剧性所带来的启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人需学会克制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不正当欲望,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1)仔细阅读文本,找出主人公亨伯特内心世界的描述

2)探索主人公亨伯特的心理变化

3)运用性本能理论和人格分析理论探讨主人公亨伯特情感历程

重点研究内容:

1. 分析人格结构理论的运用和含义。

1)“本我”的运用和含义。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在亨伯特身上的表现为他在洛丽塔的诱惑中迷失了自己,在“着魔的猎人”旅馆里,他已经难以抑制自己极度痛苦的欲望,并且在“本我”的驱动下,对洛丽塔的性欲得到了满足。当再度重逢洛丽塔后,他的“本我”驱使欲望变成对奎尔蒂的仇恨,最终走向了犯罪之路。

2)“自我”的运用和含义。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精神分析学理论实际上建立在对主体童年生活经历的分析基础之上,亨伯特在幼年时母亲就已离世,父亲也无暇顾及他的生活,安娜贝尔的死更是导致他成年后只对年幼的少女产生迷恋。然而,出于道德规范的约束,他一直压抑着内心的欲望。当他遇到洛丽塔时,只能通过写日记书写与她的点点滴滴来排解苦闷。然而洛丽塔不同于其他年幼的少女,这种欲望难以控制,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自我”受到压迫, “自我”在艰难地维系着“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

3)“超我”的运用和含义。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亨伯特的“超我”尽可能地压抑掉自己罪恶的欲望,用社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虽然得到了洛丽塔,尽情地释放了自己的欲望,然而强烈的负罪感也伴随着他。在狱中,他不停地忏悔自己对洛丽塔犯下的不可挽回的罪恶。

2. 分析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

“超我”对“自我”起指引作用,使其对“本我”进行控制和约束作用,“超我”与“本我”之间又是对立关系。在小说《洛丽塔》中,这三者处于不平衡关系,这种失衡导致了亨伯特的失常行为。在“快乐原则”的支配下,亨伯特的“本我”是从未成年的洛丽塔身上获得性满足,“超我”企图用道德规范来克制“本我”的邪恶欲望,然而“本我”过于强大,“自我”只能夹在“本我”和“超我”之间。亨伯特最终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导致了自己与他人的悲剧。


上一篇:影响英语二专学生对阅读材料选择的因素_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 TAG: 洛丽塔 弗洛伊德 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