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螺丝在拧紧》中的“性压抑”主题_开题报告
文档分类: 免费论文 编辑:英语论文网 上传时间:2019-04-10

The “Sexual Repression” Shown in The Turn of the Screw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被一致认为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也是20世纪意识流写作技巧的先驱。《螺丝在拧紧》并非亨利•詹姆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是其主旨、风格等方面却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热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批评方法包括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方法,拉康式精神分析法以及神话原型批评。弗洛伊德派的埃德蒙德•威尔森通过论证女教师性压抑的细节体现、幽灵是否存在、人物暗藏的意义等问题进行分析,坚持《螺丝在拧紧》是一个“欲望故事”;以罗伯特•赫尔曼为代表的反弗洛伊德派,则是反对威尔森将精神分析法用于虚构人物中,他们坚持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给予小说中的意象以神性的光辉,认为这是“一首关于堕落与拯救的诗”;而以苏珊娜•费尔曼为代表的拉康派则是认为包括作者在内,整个小说就是“一个巧妙的陷阱”,处于压抑状态、无意识状态下的是读者和作者双方,亨利•詹姆斯和弗洛伊德的理论都像是邀请新思想的介入。

现有的研究多倾向于威尔森提出的研究方法与主题,对后两个派别相对涉及较少。通过针对威尔森派现有研究的阅读与分析,发现此类研究仍存在发展的空间。例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在文学中的应用中,常见的理论包括俄狄浦斯情结、自我、本我、超我、意识、前意识、无意识,而之前的研究者往往从这些方面入手,造成论文研究内容重复的现象。本文将从梦的解析、幻觉、潜意识、投射理论、禁忌、恐惑、主体分裂等方面进行更为新颖的、更为全面的阐释,弥补使用精神分析法分析《螺丝在拧紧》中理论运用方面存在的空白,从更新颖的角度来证明此小说的“性压抑”主题。现有研究中,做过关于“主体分裂”、“投射”理论的相关论文更侧重于理论本身,而非与小说的具体结合,这也是本论文与其不同的一点。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理论和文本紧密结合的前提下,使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心理变化进行阐释,分析小说人物的隐含意义,解释次要人物塑造同女主人公“性压抑”状态的关系,最终得出小说的“性压抑”主题。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1)将小说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划分为三个部分

2)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隐含意义

3)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析每个部分是如何受到“性压抑”支配而发展

重点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重点在于对小说人物的研究,通过分析人物的隐含意义,解释人物与“性压抑”主题的关系。小说中女教师从未明确表达出自己对“性”的看法与观点,但是她的观点却始终映射在两个鬼魂和两个孩子的身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错综复杂,用其中的部分概念来解密各个人物所暗指的意义,揭示其与“性压抑”主题的关系,是本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1)皮特•昆特和杰塞尔两个“鬼魂”的形象解密

皮特•昆特和杰塞尔两个“鬼魂”的先后出现,暗示着性欲望在女教师身上的变化。分析二者形象暗指,需要运用精神分析法中“主体分裂”、意识、幻觉、性象征、“梦幻”的理论。

例如,根据“主体分裂”理论,人在进入语言时必须进行主体的分裂,即形成意识的主体进行陈述,和无意识的主体进行言说,正常人的意识主体始终强于无意识主体,而当无意识主体大于意识主体时,无意识主体便会以幻觉的形式直面主体意识。首先,根据“梦幻”理论,两个鬼魂并非真实存在的实体,而属于幻觉。在整个故事中,坚持看到鬼魂的只有女教师一人,而格罗斯太太、迈尔斯与芙洛拉从始至终未曾承认过自己看到过鬼魂。前女教师杰塞尔是女教师分裂出来的无意识主体,杰塞尔放纵情欲,甚至放荡不羁,这与一直压抑自己本我、处于自我状态的女教师形成强烈的对比。

根据幻觉与潜意识的关系,即幻觉是潜意识中长期对性欲望压抑产生的结果,昆特则像是在女教师潜意识中男监护人的象征。昆特第一次出现是在高高的塔楼上,当时女教师正在思念男监护人,希望他能出现在自己面前,当她看到昆特时,甚至觉得昆特的衣服和男监护人的服装都是相同的。

根据性象征的理论,昆特和杰塞尔出现的地点,都是同“性”分不开的。例如,塔楼是昆特出现的地方,高而尖,象征着男性生殖器官;杰塞尔出现的地点是湖边,与湖、水等凹陷地点相关的则是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征。

根据对两个鬼魂的定性分析,可以看出女教师处于“不正常”的精神状态之中,而这种状态就是萌动的性欲望同性压抑潜意识斗争产生的结果。

2)芙洛拉和迈尔斯形象解密

芙洛拉和迈尔斯相比于两个鬼魂,更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象征着人类的本性,即性欲。此处需要用到“恐惑理论”、潜意识、投射理论。

根据罗伯特•赫尔曼的观点,芙洛拉象征着夏娃,迈尔斯象征着亚当,而充满花花草草的庄园就象征着伊甸园。夏娃和亚当在毒蛇的引诱下“偷吃禁果”,之后需要各自承担痛苦繁衍生息。可以说,相当于伊甸园的庄园就是人类的开始,也就是“性欲”的发源地。在小说中,女教师由于自己父亲是牧师的关系,虽未详细说明原因,始终声称自己不相信基督教义。可是,她实际上扮演的就是一个“拯救者”,拯救人类于“鬼魂”之中,即“性欲”之中。她在现实中不断地向二者进行“心理投射”——即“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李正栓,2015)。女教师不断地向两个孩子以及格罗斯太太灌输鬼魂真实存在的观点,实际上是在进行投射,即自己在性压抑出现障碍之时,需要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以证明并非自己受到干扰和控制,从而获得自己并未被干扰的自我感知。

芙洛拉既是女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投射对象,根据“恐惑理论”,又是女教师的“出气筒”。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恐惑”即“熟悉的事物从压抑中突然冒出造成的”。在性欲望被男监护人和昆特唤醒后,女教师便处于这种焦虑不安的状态。每当女教师看到了鬼魂,即性欲望被唤醒之时,她就觉得芙洛拉是丑陋的,像个“老女人”,而此前芙洛拉始终以美好的形象出现。

对迈尔斯和芙洛拉的形象研究,有利于发现女教师“性压抑”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3)故事如何跟随“性压抑”的心理状态发展

根据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见故事的起因、过程与结局都伴随着女教师心理变化而发展。分析“性压抑”心理对故事走向的主导作用,需要运用到意识、“禁忌”、“梦幻”的理论。

关于女教师的故事,是以她第一次见到男监护人开始。她之所以前往庄园,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与男监护人保持长久的联系。运用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的概念,当时的她处于“性压抑”的早期,即“性”的概念始终停留在潜意识的层面。但是从她第一次遇到昆特开始,她对“性”的欲望就上升至前意识的层面。小说中,昆特与女教师的距离呈现逐渐缩短的状态,即从塔楼,到窗户,到阶梯,这也就暗指性欲望逐渐从潜意识向意识递进的过程。

运用禁忌理论,即禁忌“体现了人类情感的两面性——人的道德伦理与性欲冲动之间的对立”,女教师的“性压抑”心理尽管逐渐上升至意识层面,可最终仍是被强硬压制,这是没变的一点。昆特可以看做是一种禁忌,或者打破以往禁忌的“英雄”,而女教师始终对昆特害怕恐惧,则是出于对禁忌的恐惧。她将自己主体分裂至杰塞尔的身上,即是对跟随昆特这一打破“性压抑”禁忌英雄的渴望。可是她在不断地心理投射之后,其自我始终处于更为强大的位置,尽管无意识主体在曾经一定程度上战胜了意识主体,可在小说的最后部分,杰塞尔就消失了,只剩下昆特进行最后的对决。这就说明尽管她渴望“性解放”,但是最终仍回归了意识主体,并选择杀死欲望。

由以上等可证明“性压抑”状态在潜意识到意识两个维度间的来回变化,是带领故事走向的关键,也是小说的主题。


上一篇: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诗歌:以《古舟子吟》和《夜莺》为例_开题报告
下一篇:论《梦之湖》中女性的自我救赎_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TAG: 螺丝在拧紧 性压抑 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