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电影的叙事比较研究-以小说《洛丽塔》及其97版同名电影为例_开题报告
文档分类: 免费论文 编辑:英语论文网 上传时间:2019-04-1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ovel Lolita and Lyne’s Film Adaption in Narration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曾被两度改编为电影,第一部由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于 1962 年在英国拍摄,第二部则是由英国导演阿德里安•莱恩于 1997 年于美国拍摄。电影版《洛丽塔》纳入了纳博科夫书中的许多细节,同时与库布里克镜头下的《洛丽塔》相比,更忠实于原著的故事情节,但由于电影改编的叙事手法的转换及其局限性,实则不仅并未表现出原著的精髓,还使电影避开了“恋童癖的爱情是否可以被称为真爱”的道德谴责中,导致电影最终呈现的效果和原著大相径庭。虽说小说和电影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传达情感,而电影以画面、声音为载体讲述故事,二者在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等方面普遍存在差异,往往这些差异最终会给原著读者以及电影观众带来不同体验。但随着影视文化的迅速发展,许多文学作品相继被改编为了电影,因此认为对原著《洛丽塔》及其同名电影改编作品的比较研究对今后缩小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的差异,特别是叙事策略的转换方面非常有参考性与必要性。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自20世纪 50 年代出版距今已有 60 多年的时间。从诞生之日《洛丽塔》就备受伦理界的关注,对其的探讨多独立存在于文本上对小说主题、后现代主义特征、叙事技巧和恋童癖等伦理学及心理学问题的分析层面。如汪小玲(2008)在《纳博科夫小说艺术研究》中对《洛丽塔》小说的艺术多样性进行了详细描述,从亨伯特作为不可靠的叙述者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运用多重视角来关注整个小说发展过程。而部分学者,如倪霞(2008)则选择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亨伯特进行解析。另外也有部分研究集中于对于电影改编中审美转换以及文本改编电影的可视化的分析上。戴桂梅(2012)在《〈 洛丽塔〉文学改编电影的审美之维》中,认为文学改编电影审美维度虽然有所转向,但是保留了《洛丽塔》的颠覆性,导致读者与观众对作品存在过度阐释之嫌。张羽(2007)则从影像和电影技巧着手分析文本的电影化创作。但是将《洛丽塔》文学作品中叙事策略与电影中采取的叙事策略相互关联,并进行比较的研究则较为少见,说明了这一领域有待扩展和深化。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1)细读原著《洛丽塔》,认真观看其97版改编电影

2)分析亨伯特分别在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

3)分析亨伯特在电影中不可靠叙述角色的转换

4)进一步分析在叙事转换的过程中是什么变化造成了最终电影与此小说呈现效果的差异

重点研究内容:

《洛丽塔》原著以自传体回忆录的形式出现,将回忆中的人物置于故事框架之中,变成了一个罪犯临刑前的自白书。小说打破了以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进行叙事的方式,选择让亨伯特这一故事的主人公同时成为了叙述者。由于这一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潜意识里主动会降低对小说中部分叙述内容的可信度,并加入自己的理解。而在改编电影中,由于需要从语言文字转为电影画面,所以导演莱恩会在叙事上有所取舍。影片中某些桥段遵循了原本的叙事角度,如亨伯特第一次见到洛丽塔,是从亨伯特的角度进行拍摄的。但是更多内容是根据导演及编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或是受限于电影拍摄,于是改变了叙事策略,或对叙事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导致最终改编电影与原著所呈现效果的不同。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主人公以及叙述者的双重角色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及从小说向电影的叙事转换进行分析,探究这两者是如何对最终电影改编呈现效果,即电影和小说之间的差异性造成影响的。

在文章第一部分,本文将首先从小说中部分亨伯特故意的错误性引导以及存在摇摆性的模糊事实来分析亨伯特的不可靠叙述。由于《洛丽塔》未通过第三人称叙述故事,那么从主人公的视角叙述的一切既是读者获得信息的唯一来源,也是一个可信度较低的来源,因此小说《洛丽塔》只是一个模糊的故事框架。小说总体上似乎将亨伯特描绘成了一个恋童癖和凶手,但是由于书中存在很多模糊性表达,让读者难以直接下此结论。意义不清的描述可以带来多种可能的解释,这时候读者往往需要思考抉择,以便决定沿着哪条故事线进行下去。亨伯特作为叙述者经常用一些虚假的内容对读者进行引导,用于说明某件事或者为自己辩护。同时以他认为有利的方式在小说中塑造自己的品格。但是,通过文章中的不可靠叙述者,读者能够轻易判断出亨伯特就是一个恋童癖的形象。

第二部分则将重点放在时空叙事转换上。影片中,由于很多模棱两可的地方直接采用了导演或编剧的阐述方式,所以观众失去了自己进行分析并做出选择的权力,并且部分亨伯特为自己的辩解也被省略,观众面对的亨伯特的荧幕形象就是一个恋童癖,也因此,电影最后受到了更多道德批评。为了进行适当的比较,这里将讨论《洛丽塔》电影改编过程中在面对这种存在摇摆性的事实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叙事策略将其呈现在镜头前。最后,这一部分也将重点分析小说中部分误导性表达以及模糊的事实对于亨伯特在电影《洛丽塔》中的形象塑造的影响。


上一篇:论《使女的故事》中的“他者”形象_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 TAG: 洛丽塔 电影 小说 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