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ing China Great Again"英译汉实践_开题报告
文档分类: 免费论文 编辑:英语论文网 上传时间:2019-07-07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1. 笔译经历 

作为一名翻译系的学生,笔者在过去三年的翻译技能学习过程中,修习了数门笔译方面的课程,掌握了一些对笔译实践有益的理论知识,例如:应用写作、英语语法、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语言学概论、翻译理论与实践、语料库辅助翻译、文献检索与利用等。在其中学习了英汉翻译技巧、汉英翻译技巧、英美名著翻译……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笔者也把握各类笔译实践的机会,积累了一些笔译方面的实践经历。 

2. 对所选文本的介绍 

原文翻译项目是从2018年1月出版的《纽约客》杂志里选择的。作者欧逸文于2008年加入《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并涵盖政治和外交事务。他最近的主题包括参观朝鲜核危机期间,中国的战略导航的特朗普时代,和硅谷亿万富翁准备世界末日的场景。 

在此文中,作者结合中外专家、学者的采访记录,深入分析了中美关系和政策。文章中首先提到了《狼战士2》高票房,适逢中国近年来的国际地位。接下来就指出,在一个不熟悉的时刻,中国在世界上追求更大作用的同时,美国却在追求一个较小的作用。中国雄心勃勃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这正是在上个世纪建立国际权威的美国所做的。今天,中国有信心,想要站在世界的中心,而特朗普,被称为现代的戈尔巴乔夫,他的政治无疑是一个对于中国战略来说,一个巨大的机遇。然后,作者列举了一些当前的政治事务和采访,表示中美关系的现状,批判了两国领导人和一些政治问题。而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另一个例子显示了中国正试图快速的扩大其影响力。最后指出,中国还没有准备好成为一个领袖,尽管美国已经放弃了全球领导地位。大国在边困惑边进步着,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3. 选择翻译该文本的原因 

选择翻译文本如下: 

首先,本文作者是美国《纽约客》杂志的中国记者欧逸文,他曾任《纽约客》杂志北京分社社长。他在中国生活多年,写过很多关于中国社会的文章,是2008年普利策奖的获得者。欧逸文经历了一套完整的正规媒体训练,他的写作风格冷静而犀利,我们可以学习及模仿到的东西太多了。尽管作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限制,但这并不是个非常准确的分析,它能让我们在现代世界中有一点自身的思考,有很强的可读性。 

其次,本文论述了中美两国的政治。作为一名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中国的现状和国际形势不应被混淆,而且应该有所涉猎。文章的写作也不太复杂,译员也不难理解。 

第三,译者对杂志翻译感兴趣。读一本杂志,读一篇优秀记者的文章就像在一个更轻松的环境里听他讲话,译者享受这种时刻。这篇文章的内容可以引起读者的反思,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了解的国情及国际形势也许不同于现实,需要珍惜思考和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最后,本文是欧逸文的年度长文,译者做了节选,让读者对作者的主题有更直观的理解。此外,对政治文章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与他们的接触也越来越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享受着兴奋和好奇。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二、可行性分析 

1.      所选文本作者拥有鲜明的写作风格。文字较浅显易懂,少有生疏字词,能在文本分析方面减少会产生的理解偏差;其文章简洁,作为翻译材料,难易适中,使译者在两种文字的理解与转换方面有提升的空间; 

2.      笔者在翻译方面积累了一些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有较好的英语综合素质和翻译专业技能;并在本科专业学习中欣赏了一些中国著名散文,也涉猎了许多优秀的英译汉的作品,对英译汉的题材更为熟悉与了解,对此翻译形式有较大的兴趣; 

3.      参与毕业设计撰写期间(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较少,有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能够投入此次笔译实践; 

4.      我校图文信息中心电子设备性能优越,网络环境流畅,其中纸质藏书电子图书及文献数据库庞大,为笔译实践提供参考与帮助,既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又大大提高翻译效率; 

5.      笔译实践指导导师在笔译领域经验丰富,拥有许多英汉、汉英翻译方面的成果,能在此次英译实践中提供专业的翻译指导。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三、笔译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对策 

此次英译实践可能会碰到以下问题: 

首先,关于改变顺序。在英语翻译中,只掌握一个词的意义和常见词的搭配是不够的,要透彻地理解原文,分析语境的逻辑关系也是英汉翻译的关键,这一点在此篇翻译中尤为明显。在几乎每一段中,当翻译成汉语时,单词和句子的顺序应该调整。 

正如徐宁云所指出的:“在句子中,英语的逻辑顺序通常是先主后从,先表态后叙事,先果后因等等,信息的中心在前面。而汉语的信息排列通常是按照自然逻辑发展顺序,先叙事后表态,先因后果,先条件后结论,信息简单往往放在句末。”翻译某句话时,如果翻译成原文直接的顺序,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认为它在中文的理解里很奇怪,所以译者应在每次的英语句子翻译中运用汉语思维。 

其次,关于放大与注释。由于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中往往出现语义空缺现象,导致翻译质量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填充方法通常用来填补空缺。举个例子,某句话直接翻译是“随着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撤退,中国出现了。”而更好的翻译是:“美国全球撤退,中国展示的时机就来了。” 

在上面的句子中,“中国出现”翻译为”中国展示了”,这翻译可能被读者理解,但这可能不是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中,“出现”已经表达了作者的整个思想,在汉语中,完整句子的某些部分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应该找到正确的和恰当的词来翻译使充分起来。 

孙致礼说,注释可以用来补充信息,例如背景材料和单词的来源,这样读者就能理解它们。为了保存原文中包含的文化信息,人们使用直译而不是释义,而是因为语言根植于文化土壤,所以有必要添加适当的注释来传达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上一篇:投资模型视角下优秀英语专业本科生专业身份构建-基于学生学习日志的历时个案研究_开题报告
下一篇:老舍《我的母亲》的翻译_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TAG: 英译汉 纽约客 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