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炊烟》和《哑巴与春天》汉译英实践_开题报告
文档分类: 免费论文 编辑:英语论文网 上传时间:2019-07-15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此次笔译实践的文本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迟子建散文》一书,作者迟子建,中国一级作家,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全书收录散文精品48篇,节选文本分别为该书第1篇《哑巴与春天》、第14篇《暮色中的炊烟》。 

《哑巴与春天》作为独立篇章初次刊载于2012年《作文新天地》报刊的第3期;《暮色中的炊烟》初次刊载于2016年《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的第6期。笔者将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迟子建散文》中的文本,《哑巴与春天》《暮色中的炊烟》现下仍未有任何正式的英文译文出版。 

《哑巴与春天》从积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春天开始写起,引起作者对童年春光及老哑巴的回忆,包括他的年龄、肖像、工作、性格特征,及最后不幸的命运,抒发作者对老哑巴的深切同情,同时揭示了小镇人民冷漠和歧视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爱与美、尊重生命的生活环境的期盼。《暮色中的炊烟》文本讲述了一位俄罗斯老太太嫁给中国东北农民之后的生活的故事。尽管当时中苏关系较为紧张,她与生活在北极村的村民无太多接触,但无形中受其关注、关心,有滋有味、轻松惬意地度过一生。作者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描写了在平凡的个体生命中所蕴含着的温情,同时寄寓热爱生活,活出诗意的愿景。全文如话家常,却在平淡中表现出温暖和美好。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选择翻译上述文本,原因有三: 

首先,迟子建作为一名作家,多年来颇受文坛重视和关注。她的创作来自于大自然并力图用文字展现大自然,独具一种自然清新的文学气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步入文坛以来,迟子建笔耕不辍且始终保持着独特审美风格与艺术品格。读者往往能在其作品中感受到真实朴素的生命意识和充满真善美的人生态度,而这样的艺术魅力来源于作者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她用文字铺衍出北极村的乡土风情,将北国冰雪之处的自然、人文一一诉说。然而笔者发现,对于迟子建的关注,大多数集中在其“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对于散文作品则少之又少。因此,选择迟子建的散文作品作为英译文本,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作者独具一格的散文佳作,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而且通过其对故乡的大自然的讴歌与礼赞,对于向更广泛的读者展示当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文化气息,加深国内外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较大意义。 

其二,本文作为作者对故乡的追忆与怀想的两篇,文风朴实,语言唯美,用诗意的笔墨关注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暮色中的炊烟》通过对俄罗斯老太太一生的回忆,描摹了一个童话般温情的乡间生活,人与自然之间相得益彰,宛如一股清凉的风,把中国东北边疆的凉意和美带给读者;《哑巴与春天》在描绘东北美好的春天的同时,表达对老哑巴这类人的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也揭露了一个冷漠、带有偏见的小镇,是无奈更是抗议。书中各篇文章,有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有对现实生活的写照,有她出访国外的随想,而更多的是对故乡生活的回忆与怀念。另外,所选文本适合作为笔译实践材料,《哑巴与春天》全文为1430字,《暮色中的炊烟》全文为2626字,符合字数规定。 

最后,笔者对汉译英的题材更加感兴趣,在本科三年级的专业学习中接触了大量的英文写作训练,在英语语言环境中修习的中国文学课上也欣赏了许多优秀的英译中国文学作品,对汉译英的题材更为熟悉。综合兴趣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笔者选择了此次汉译英的翻译实践。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可行性分析 

1.   所选文本作者拥有鲜明的写作风格,国内有大量关于其作品和创作主旨等的文献可供参考与探索。迟子建的文字较浅显易懂,少有生疏字词,能在文本分析方面减少会产生的理解偏差;其文章优美,作为翻译材料,难易适中,不时有抒情的修辞穿插其中,使译者在两种文字的理解与转换方面有提升的空间; 

2.   笔者在翻译方面积累了一些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有较好的英语综合素质和翻译专业技能;并在本科三年级的专业学习中修习数门中国文学课,也欣赏了许多优秀的英译中国文学作品,对汉译英的题材更为熟悉与了解,对此翻译形式有较大的兴趣; 

3.   参与毕业设计撰写期间(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较少,有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能够投入此次笔译实践; 

4.   我校图文信息中心电子设备性能优越,网络环境流畅,其中纸质藏书电子图书及文献数据库庞大,为笔译实践提供参考与帮助,既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又大大提高翻译效率; 

5.   笔译实践指导导师在笔译领域经验丰富,拥有许多英汉、汉英翻译方面的成果,能在此次英译实践中提供专业的翻译指导。 

此次英译实践可能会碰到以下问题: 

首先,中英文本中由对应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难译或“不可译”现象。在自源语言转换到译入语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存在文化方面的问题。中文与英语两种不同的语言结构,以及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差别,会使文本中的一些意象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完全的对应意象,甚至有可能存在出现不可译的现象,原文文本也会携带一些隐含的文化信息。遇到此类问题,考虑采用归化的方式,例如将中文中的习惯用语转换成相应的英文习惯用语,并根据文本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做出较好的翻译选择。 

其次,其中一篇文本围绕着“炊烟”行文,如何得体描述“炊烟升起”的动作,且不负美感,成了本文翻译的一大难点。作者通过描述“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炊烟)脱颖而出”、“袅袅上升的炊烟”、 “(炊烟)格外地浓郁”“那炊烟若游丝、若有若无”, 将拟人化了的“炊烟”意向生动展现在读者眼前。如何一一对应,或巧妙转化,将其译为重形合的英语,力图复现这样的美景,这需要笔者拥有一定的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积累丰富的翻译经验,大量查阅资料,做好相关词汇和环境描写的积累,反复斟酌,保持“炊烟”蓬勃的活力。 

再次,所选文本一些描写与抒情语言优美,存在丰富的修辞现象,可能会为翻译增加难度。例如,“(炊烟)是劈柴化成的幽魂”、“(炊烟)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炊烟)每时每刻都向外鼓着烟”等较多抽象的修辞,会为保持译文的准确度并表达出原文语言的优美方面带来难题。对于《哑巴与春天》中春天景色的描写,例如:“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考虑采用归化等翻译处理方式,结合积累的翻译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文本,并向导师咨询,争取对译文做到“达意”又“传情”。 


上一篇:郑渊洁童话故事《奔腾验钞机 》汉译英_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 TAG: 暮色中的炊烟 哑巴与春天 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