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与拯救-基于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_开题报告
文档分类: 免费论文 编辑:英语论文网 上传时间:2019-03-26

The Analysis on Themes of Death and Rebirth in The Waste Land -- Based on Frye’s Archetypal Literary Criticism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T.S.艾略特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开创了英美诗歌一代诗风。他同时也是优秀的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1922年,艾略特发表了诗歌《荒原》。该诗被评论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21世纪以来,评论家对《荒原》的研究热情一直有增无减,这体现在研究《荒原》的专著、研究论文以及期刊论文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

有的评论家从作家生平入手,透过文本观察艾略特的一生经历,剖析他内心的不满和忧郁;一些评论家着重关注《荒原》里的女性人物及其反映出的女性主义问题;另有不少研究者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展示诗人揭露的生态荒原和精神沙漠;也有学者从时空主题和时空观角度探讨《荒原》一诗中时空观念的嬗变;还有研究者选择宗教观为切入点,分析《荒原》中艾略特的宗教意识体现。除了以上针对诗歌主题和写作特征的研究,另一类文章将重点放置在《荒原》中文译本的翻译策略上,对其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和典故翻译进行推敲。

受西方文学和宗教影响,艾略特在长诗《荒原》中运用了大量的原型意象,使本诗适用于原型批评理论进行分析。“原型”的英文是“archetype”,源自希腊文“architypos”。“archi”为“初始”、“首创”之意,“typos”为“痕迹”、“压痕”之意。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奠基人弗莱认为,原型构成了具体文学作品的基本处境和定位标准,只有找到隐藏在具体文学作品背后的原型,揭示这种原型对作品的潜在的影响,才能真正理解这部作品所隐含的深刻内涵。他对“原型”概念加以阐释——原型是文学作品里的一些因素,或人物、或意象、或思想,这些因素均可从范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独立出来。

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少,本文尝试运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原著进行解读,旨在探讨《荒原》中的原型重现,如自然原型,人类原型和社会原型,以此阐释诗歌的主题——重建秩序来拯救荒原,进而揭示诗人建构战后秩序的途径。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1)仔细阅读文本,梳理其中的原型意象

2)研读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相关文献,结合该理论分析《荒原》中的原型重现

3)探讨一系列原型意象的运用对诗歌主题的揭示作用

重点研究内容:

1. 分析各类原型意象的运用和含义。

1)自然界原型运用和含义。通过对自然界原型的分析,如荒漠、岩石、水等,来说明荒原的无序状态和其中暗藏的重建秩序的力量。岩石、荒漠、泥干缝裂的房屋组成的象征群代表荒芜、焦渴的精神世界。具有双重象征作用的水,既代表着死亡又蕴含着生机。在第四章中,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淹死在“利润”的欲望之海中。第五章中“只要有水的声音”又表达出荒原可由此重获生机。如此,水的象征既能毁灭人的灵魂,也能净洁人类的灵魂。这也暗示出荒原的混沌状态实则暗含救赎的希望。

2)人类界原型的运用和含义。通过解剖人类界原型,如“圣杯传说”故事,来揭示作者为重建世界秩序提出的方法。《荒原》以人类学家杰西•魏士登的

《从祭仪到神话》作为象征复活的总体框架。其中描述道,渔王生了病,失去了生殖能力,于是他的国土变成了一片干涸不毛的荒原。禾苗不生长,牛羊不繁殖,连人也失去了繁衍的能力。只有当一个寻找圣杯的骑士,闯过重重险关,来到城堡,找回失去的圣杯,才能治好渔王的疾病。伴随着繁殖神崇拜仪式的进行,荒原生机得以恢复,人民因此获得拯救。渔王生殖能力的恢复,象征对人类灵魂的救赎,体现出艾略特通过回归宗教,重建人对神的信仰来重生文明的意识。

3)社会界原型的运用和含义。通过挖掘诗中的社会界原型,如雌雄同体的先知“帖瑞西士”,来阐释作者构建社会秩序的两大支柱:宗教与传统。据奥维德的《变形记》, 帖瑞西士看见两条蛇交尾, 用棍条击之, 帖瑞西士便变成了女性。七年之后, 场面重现, 他再次用棍条击之便又复原到男性之身。后来天神宙斯和天后朱诺为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能从性爱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乐趣而争论不休, 具有两性经历的帖瑞西士便成为最有说服力的裁判。帖瑞西士断言女性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性情暴烈的天后便弄瞎了他的双眼。为了弥补他失去双眼的损失,宙斯便赐予他先知的本领。但在艾略特笔下, 现代文明中的帖瑞西士不仅眼瞎, 还是一位长着女性干瘪乳房的小老头。他丧失了先知的预言功能, 只剩下衰败的身体。与古典传统相对立, 失去了先知视界的帖瑞西士只能面对身体逐渐衰败而走向死亡的命运,暗示出失去精神维度的现代文明唯有走向灭绝。借助贴瑞西士这个无所不在的旁观者,艾略特指出重获精神信仰与传统才是获得救赎的正确路径。

2.探讨原型意象对文本主题的揭示作用

T.S.艾略特认为,西方世界的失落主要源于对传统、文化、伦理等元素的蔑

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崇尚物质主义与经济利润,大量开采自然资源,同时放弃了以往对宗教神灵以及伦理道德的恐惧心理。他认为,长此以往,社会只能走向死亡,最终变成一片荒原。在《荒原》中,题记部分为拉丁文,将读者带入充满神话色彩的神秘世界。随后在诗歌接下来的五个章节中,艾略特运用一系列来源于西方古典神话、传说、宗教著述,以及人类学著作里的典故和意象,带领人们进入一个以伦敦为缩影的荒芜的西方社会。种种原型意象都暗示出诗歌中死亡与复活的主题,凸显了西方世界其死气沉沉、亟待拯救的战后状态。人们失去了信仰,传统价值观念已然崩溃,西方文明变成了一片精神荒原,反映出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精神的失落。艾略特示意,只有回归宗教与传统,重新获得信仰,西方文明才能重获新生。诗歌主题因此得以彰显:重建秩序来拯救荒原,即《荒原》一诗是艾略特构建秩序世界的宣言与提案,诗人希望通过《荒原》唤醒人们的对宗教与传统的敬畏意识,构建秩序世界。   


上一篇: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哈利•波特》中的人物及意象解读_开题报告
下一篇:政策性负担、企业业绩与官员晋升_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TAG: 艾略特 荒原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英语论文